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综合体落地策划
  • 温泉旅游主题化-中山项目
  • 水上游乐全季化
  • 景区升级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划公司)担纲中国首家地心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规划设计
  • 打造康养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项目)
旅游规划设计

基于地方人文资源背景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

发布日期:2015-11-06
  用地规划设计
  用地规划和设计包括了从项目意向到付诸实施这个过程,对于用地的规划是有条例的,有先后的顺序,包括概念性规划阶段、初步方案规划阶段和规划成果阶段。度假区的规划师和设计师应当对可供选择的基本方案进行挑选,以确定哪种将会是最好的、最有成效的方案。项目的规划和设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对许多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并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规划要素的高度依存性决定了这种活动在规划的每个阶段都要反复进行几次。在用地规划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性
  具有丰富人文和自然资源的度假区规划重点常常放在概念性规划阶段,将其作为全面分析风险要素的一个重要过程。原因之一是这类度假区大多建在环境脆弱地区,包括各种动物栖息地、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等地区,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此测定用地的范围及性质,避开生态和文化敏感区,减少规划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
  (2)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度假设施的选址
  在用地规划时考虑相应辅助设施的用地位置及规模,在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配置中应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要求配置,对景区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同时保证度假设施到景区的通达性,不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保证当地正常的人文活动和地方人文资源。度假设施的功能性不可盲目添置,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和人文活动配套相应的设施,如在长城八达岭地区,利用现有的温泉资源,设计温泉度假山庄,在娱乐休闲的过程中感受长城脚下的历史意境。
  (3)现有度假设施的利用与更新
  如果是对于现有的度假设施,可考虑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更新,而不是全部拆除并重新建设。这样可以减少投资,也减少了对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如未经开发的旅游地已经存在一些建筑、空间或活动场所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投入符合开发要求的使用,在征求当地居民和政府意见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这样的条件。

度假村设计

  道路规划
  大型多功能旅游度假区都需要考虑交通设施的开发和内部外部道路的规划,这些设施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住宅旅馆的开发、娱乐活动的开展、风景名胜的游览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度假区越大,功能越复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就越多,对道路选线的要求和交通方式的采用也越多。
  (1)汽车道路的选线
  将旅游度假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各个部分的价值按照不同的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区分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大小,并把它们叠加起来。经过叠加后,可以最大限度的看到综合的社会价值,既可以看出最高的,也可以看出最低的,这样就可以找出穿越所有类目的、社会价值最小地区的路线。虽然这种选线方法在精确性上值得商榷,但它可以最大可能的保护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如说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规划以及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已经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将道路绕过历史文化古迹,并在对古迹风貌破坏小的区域选线,或是不在当地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生活状态保存良好的区域开辟大面积的汽车道路,如安徽的宏村、西递等地,尽量保存其现有的古镇风貌,而将车行道路在外部解决,内部依旧使用原有的交通系统,而其宜人的尺度也适宜不行、非机动车行等交通方式。
  (2)景区内道路的设计
  景区内部道路是在旅游度假区中联系各个功能区及功能区内部的交通系统,要保证景区内各个景点之间的道路串联以及景点到达配套服务设施区域的道路串联。有效和有吸引力的内部客流网络应设置充分,有足够的停车场和良好的沿街景观,要让旅行者感到安全,通过沿街景观时不觉得乏味。对于相距较远的景点之间可配备公共汽车,相邻的景点之间应设置人行道、缆车,或畜力交通方式,注意强调在开发的同时要倡导利用好度假区内的步行系统和非污染性公共交通系统。区内交通系统还要实现游览步道和游线选择多样化,特定的区域可以通过特定的交通方式来实现,如竹筏、森林小火车等,也能让游客感知到更多的景观意向。景区内的道路是景区内景观空间的一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连接交通和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不仅像脉络一样能把度假区内各个景区、景点练成统一的整体,道路本身也是度假区景观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路型的设计方式和尺度控制也影响着度假区景观观赏的角度和重点。
  对于以地方人文资源为背景开发的旅游度假区,景区中的道路还对景区环境具有限制人流的作用,可以采用或宽或窄的道路来对人流的分散程度进行控制,从而控制相应地区的游客容量,使地区的承载力(包括社会承载力)不超过最大限度。比如,在云南的很多地区,大部分景区都在深山之中,需要保护的景区应严格限制游客容量,同时设立少数民族的保护区,以保护当地的人文资源。在黄山景区,部分山体道路也会定时封闭,以养护山峰,如莲花峰和天都峰等,都会定时有保护保育的时期。而在黄山的上山路线中,开辟了三条索道,索道究竟是破坏了黄山的自然景观还是方便了人们的活动,众说不一。因此,在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开路和旅游发展也一直存在着矛盾,需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在景区道路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中,在具有丰富地方人文资源的环境下,可根据当地现有的或曾经存在的交通方式进行旅游开发,对于地方人文资源的接续有促进作用。比如在黄山风景区,由于山上没有机动车道路,而考虑旅游者的体能问题,山上采用“滑竿”这样的交通工具,由挑夫抬着旅游者前进,而滑竿本身也是以前黄山上就有的交通工具,不仅运人,还可以进行货物的运输。而在台湾的阿里山上,目前的旅游地交通除了山中的栈道外,还有森林小火车穿梭来去,铁路线是以前日据时期日本人为运输木材修建的,现在,旅游者可以通过铁路游览阿里山,穿越树林,体会文化、历史的印迹。
  (3)配套设施区的道路设计
  因为配套设施区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设施,所以在这个区域交通必须保证便利性和灵活性,在设计前期必须观察居民和游客到达度假区和附近自然人文景点的方式,还必须设计出能满足高峰要求但又不过度投资的设施和服务系统。内部道路和街道系统是任何度假区交通中的基本部分,它的设计常常与普通城市社区的交通系统有区别,因为后者是根据街道的组成、宽度、布局形式、甚至相应的道路规划规范来确定的。在配套设施区可以模仿当地的街巷感觉,有机的营造当地的人文环境肌理,采用传统的街道设计形式,比如方格网状的等,可以创造出友好的步行环境,但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所有的度假区。在道路设计中也可以将度假区配套设施交通与城市街道网络共用,这种方式在旅游城市或是城市本身就是旅游度假地的区域采用,比如在三亚的亚龙湾地带,酒店集中区域的环海道路就是城市本身原来的交通道路。
  (4)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它交通方式
  度假区常常可以采用富于创新的独特的交通服务方式,比如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的连接,或者是游轮的交通,此外还有很多度假村有飞机场。而地铁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破坏城市的原有风貌。在一些道路无法顺利便捷通达的地区,还可采用直升机进行货运和客运。在巴黎,其地下铁路线路相当丰富,可以连接几乎所有著名的旅游度假景点、景区,在较远的郊区景区还可以通过市域火车连接,用和市区地下铁路交通换乘的方式,可以直接到达凡尔赛(Versail)等著名景点,沿途还可以欣赏迷人景色。厦门鼓浪屿由于是岛屿,从厦门市区可以乘坐轮渡到达,沿途可以感受海风拂面的气息,并体会鼓浪屿海岛旅游的文化特征。巴黎的塞纳河边有停站的游船,可以将旅游者带到塞纳河边的大多数旅游景点附近,如奥赛美术馆、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地。在古镇朱家尖,有直接的飞机到达,机场必须在远离风景名胜区的地方,以防止对于景区的破坏以及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海南岛的三亚,其凤凰机场也是连接三亚景点与岛内和内陆之间交通的重要节点。
  (5)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场会在旅游度假区中占用大量的土地,不仅仅要为驾车前来的观光游客提供车位,还需要为住宿游客提供根据当地游客容量计算出的车位数量。在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旅游度假区中,大面积的停车场既破坏了度假区的经营,又影响了度假区的环境,还造成大面积珍贵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中,可在不破坏当地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地下停车系统。比如在巴黎城区的香榭丽舍大道,不允许路面停车,所有的停车场库全部都在地下解决,通过地下通道将各个停车区域连接起来,保证了大街原有的景观风貌和历史氛围。
  (6)汽车租赁与自行车租赁
  在采用地面停车时,为了减少外来车辆的数量,可以采用汽车租赁的方式,将旅游度假区内现有的车辆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并适当提供大运量的穿梭巴士,连接各景区景点及服务设施。同时可以设置自行车或电瓶车租赁,满足旅游者的交通需求。巴黎市区的内部设有多个自行车租赁点,无人看管,主要以投币的方式租还,可以穿越巴黎大小街巷,十分便捷。

度假村设计

  服务设施的配套设计
  旅游度假区要求度假设施现代化,安全舒适、运转良好的设施综合体系是形成人文旅游市场的保障条件,设施规划应遵循“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布局原则,将设施主要集中在外圈的服务社区内。设施的布局要求既能方便游客的进入,又不会给主要景区环境(包括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造成破坏和负面影响。度假区设施规划设计应重视游客的互动体验,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各种游憩活动,兼顾服务设施,以发挥度假区土地的最大效益。度假区设施和活动的集中,即不同类型住宿、娱乐和商务设施的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游客的效率,丰富功能区的活动内容(安静的和动态的活动),并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设施。设施合理的布局、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和适度的造景是强化度假区环境特征、增强旅游地吸引力的基础。
  (1)基础设施
  设施与旅游人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及比例关系,因而必须统筹规划其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排水系统、交通系统、保健及救护系统等,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未能将基础设施充分开发的区域,在旅游旺季时,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需要特别关注。
  (2)服务设施
  ①住宿设施。住宿的设施可考虑多样性,如度假酒店、酒店式公寓、分时度假、产权式居住区等。而多样的住宿设施应均匀的分布在景区范围内,同时,应注意住宿设施的分布密度,以不影响环境的承受能力为主。如台湾的阿里山旅游风景度假区,需要大量的承载能力,而其住宿设施的规划却比较合理。在和地方人文资源的整合设计中,可以采用“民宿”的形式,也就是当地居民本身的私家住宅,按照卫生、安全等相应的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使其具有接待旅游者的功能。在民宿中居住,节省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也为旅游者体会地方人文风情、感受当地生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比如,台湾的一些民宿就很好的为前来观光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了便捷而有地域风情的住宿设施。旅游度假区的住宿区域应能够表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背景,而这些也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或想法,源于此类的设计主题会与周边的环境分外融合,也可以为市场竞争提供优势。可利用的建筑元素和设计元素包括: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尺度、装饰细部等;景观、植被、地形和水景;材质、色调、主题、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气候条件。对于旧建筑改造成的住宿设施也可以体现地方人文风情,同时节省了建设成本。如台湾南投县日月潭边的涵碧楼,原为蒋介石的行馆,921地震后被改造成日月潭边的高级酒店会所,并利用现有的温泉条件,开发温泉泳浴设施,而其建筑设计也符合台湾当地的建筑风格,临水而造,面向日月潭及拉鲁岛,并且不定期开展茶艺交流等活动,从多种角度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特征。
  ②餐饮设施。餐饮设施主要考虑基本地方文化风格的餐饮类型配置(中餐、西餐);基于地域风格的餐饮类型配置(菜系、菜谱、特色菜);基于消费档次的餐饮类型配置(中、高、低档);餐饮与风景方位的协调配置等。总之,餐馆、小吃店或其它餐饮设施及娱乐设施的场所布局要合理,让游客使用方便,使土地得以充分利用。
  ③娱乐健身设施。要求根据旅游度假地的性质、目标市场特征以及当地供给能力进行规划,结合当地现有的自然环境。娱乐和商业、文化及相关设施一般设置在度假区中部(尤其是大型度假区)以方便旅游者(有住宿需求的旅游者)进入,即使不设在中心区,主要娱乐设施也应布置在方便游客进入的区域。娱乐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人文资源整合设计,利用当地居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进行开发,使旅游者参与到当地的人文活动中去。
  ④辅助设施。辅助设施指商店、加油站、艺术画廊、会议中心等能吸引消费者增加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这些设施关系到度假区的整体形象,需要采取规范措施。商店可以集中布置,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情商业街,在其它地方按照复合旅游者需求的密度设置商业零售点。也许很多开发者会认为历史文物会阻碍开发的过程,但文物却能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可结合当地人文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圈定具有艺术价值、人文价值或历史价值等的特定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博物馆或是遗址纪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辅助设施。整个度假区处在历史及人文氛围中时,本身就对游客充满了吸引力。

度假村设计

  建筑设计
  度假区的建筑布局要慎重,应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使建筑的群体布局、个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等都与环境能做到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风景综合体,并能充分反应当地的地方人文特色。
  (1)视觉效果的营造
  无论是场地还是建筑设计都要结合游客的感受,充分创造视觉效果。在建筑内部需要有良好的视线,而在视线外应形成通透的景观视廊。在进行度假区的整体布局时,对于建筑设计尤其需要考虑住宅、酒店客房等的视线,要最大限度的将每个单元都朝向可视景观。比如,每个客房都应该有一个好的景观,套房一般布置于最佳的平面位置(通常是转角或尽端),并且使顾客能够感受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2)景观环境的融合
  度假区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气氛,能给旅游者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这项工作开始于用地的选择,而规划和设计是形成环境气氛、给旅游者带来美好享受的基础。最终,这种良好的气氛将通过度假区的各个部分来传递。一个好的度假区应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并不是说该度假区应有一些怪异的、以往从未建筑的建筑,而是指适当的、有感染力的建筑。因此,除了满足自身的主要功能外,度假区建筑本身也是地区景观的一部分,为环境增色,与环境相契合。因此,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适应,严格限制其密度与高度,控制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建筑尺度,把握好地域化的整体布局和色彩体系,使建筑与风景融为一体。
  (3)生态设计
  尤其是在具有充分人文资源地区的度假区设计,应注重顺应自然,与自然相和谐。建筑布局应体现地形和环境特征,力求自然舒展。传统的乡土建筑多用生土、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无污染、可循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在新建筑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手法,减少能耗。建筑与室内设计元素也可以创造与提升场所感,利用生态设计的理念,使用当地的材料、艺术品等相对低廉的物品既可以创造和谐的效果,也迎合市场的需求。比如,足够大的层高可保证室内的凉爽,天窗用来采光,热带地区选用表面光滑的地砖,寒冷的地区采用地毯,尽量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建筑的布局对自然地形不应排斥,要尽量利用周围环境条件形成良好的外部空间,即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减少不必要的土石方工程,保护原有的地形,尽量就地取材,增加建筑的当地特色。此外,饭店的前厅、客房、餐厅以及内部的活动和服务等需要能够补充和强化旅游者所希望得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体验。
  (4)文化特性的表现
  建筑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结晶,而文化则为这些建筑的灵魂。度假区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类型,表现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也体现出其所处的环境的景观艺术特征,因此度假区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和突出当地文化氛围,使建筑特色更加鲜明。可以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植栽配置等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建筑空间形成建筑群落的构成方式。有些度假区将原有的历史文化再发展、再完善,可以创造出更有魅力的度假区环境。虽然现代度假区不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建筑或历史环境,但能创造出风格独特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在代表了当地的建筑水平,也留下了明天的历史建筑,成为对历史建筑及人文特征的接续。(王南 应俊 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

度假村设计

上一篇:旅游规划中的创意景观设计

下一篇:温泉改造设计——以瑞士瓦尔斯温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