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综合体落地策划
  • 温泉旅游主题化-中山项目
  • 水上游乐全季化
  • 景区升级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划公司)担纲中国首家地心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规划设计
  • 打造康养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项目)
旅游规划设计

休闲商务区(RBD)形成机制与商业街区休闲化第2页

发布日期:2017-06-20
       RBD的概念

(1)RBD的概念内涵与沿革综述 

RBD 是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中文译为“休闲商务区”,也可以译为“游憩商务区”或“旅游商业区”。它是当今国际中心城市推出的与其商务中心功能相呼应的新兴产业区��RBD将休闲娱乐、主题旅游、精品购物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并与商务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产业,形成现代都市新亮点。  

RBD最初由Stansfield和Rickert (1970)在研究旅游区购物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时提出的,其定义为: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特品和礼品商店的街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旅游、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 集聚的特定区域,是游憩与商业结合的产物,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Stephen(1990)在《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游憩商业区(RBD)被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现在比较受认同的游憩商业区(RBD)概念为: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 

(2)观点 

从休闲泛化和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的角度,对城市RBD游憩性的理解是: 

RBD代表着现代都市商业街区的一种发展趋势。 

游憩功能是RBD的核心功能。 

RBD的商务和商业功能具有明显的游憩性。 

城市生活方式的提升,特别是休闲生活成为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RBD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 


       RBD的形成机制类型

 

 

在RBD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一些主要的形成机制,这些机制是决定RBD整体或局部商业格局、形态的基础原因。 

(1)城市商业格局提升形成的RBD 

CBD叠加型与伴生型   

CBD是城市化发展和商业高度聚集的结果,是城市中最具中心性和可达性、商业人群和信息交流量最大、地价最高、零售业最集中和最高档、配套服务最集中的区域,是城市财富的核心。由于商业固有的多样化体验和休闲特性,CBD自产生起就与RBD有着特殊的互动关系。CBD与RBD既可以是一体,也可以分离。受城市商业形态、布局和消费文化等影响,CBD与RBD主要有叠加和伴生两种关系。 

RBD与CBD叠加,在中国城市形态中较普遍。从商业活动行为特征可以发现,自古中国商业商务行为就与休闲行为结合紧密,中国历来就有在茶馆、澡堂谈生意的习惯,这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商业和商务集中发展的基础上,为方便高密度的商务人群和商业消费,CBD的休闲性和娱乐性得到提高,大量娱乐业态和休闲业态向此聚集,叠加的RBD则开始出现。 #p#分页标题#e#

而城市商业和商务发展较早,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则更多出现CBD与RBD相对分开、关系紧密的伴生形态。这种城市,一般具有工作与生活明确分开的文化特征,其CBD强调区域土地价值最大化和工作效率最高化,仅能容纳满足基本商务需求的零售店和快餐店;而娱乐休闲场所大规模聚集的RBD则位于外围,由CBD带动并为其服务。   

大型购物中心型 

在城市消费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大型和超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IL)应孕而生,主要有城市中心型和城市周边型两种形态,它们都具有规模化、一站式、集约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它们可作为核心,辐射出城市RBD。一般来说,SHOPPINGMAIL集合了百货店、超市、卖场、专卖店、大型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而且有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此外,SHOPPINGMAIL还提供一般百货店无法提供的长廊、广场、庭院等景观型购物体验。  

特色购物街区型 

多见于商业发展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城市,主要是依托传统的商业街区形成,并随着城市商业水平的提高而呈环状或点轴状扩张。该类RBD的形成,具有较浓厚的本土商业特性及文化特性。 

(2)城市旅游休闲提升形成的RBD 

旅游资源伴生型 

该类RBD依托城市中较为强势的人文或自然资源,由传统休闲、旅游行为提升所形成,同时也是城市休闲、旅游高度商业化的结果,如成都武候祠旁的锦里。一方面,满足外地游客日益复杂的旅游、休闲和商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以旅游资源为核心,集合和提升本地居民的商业消费需求。 

新游憩目的地型 

该类RBD由城市休闲和旅游生活方式升级带动形成。随着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生活形态、商业形态具有了可消费性、可体验性及可娱乐性,大量创新的游憩方式得以产生和壮大。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城市内外顾客的综合消费需求,以城市新游憩方式为核心,逐渐形成规模化、主题化、组团状分布的RBD形态,它既可由某个商业类型聚集扩大而成,如城市中的酒吧街、数码街等;也可由其非商业形态的发展、创新和集成而成,如北京798等。 

(3)其他 

在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一些可能形成RBD的机制,但由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机制不具有普遍性。如: 

由规模化的新经济形式带动的RBD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些产业通过规模化和聚集化进行提升,增强竞争力,并在该过程中,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和形态,与人们生活方式紧密对接,同时具有一定的游乐性和休闲性。如农业产业园集群形成的乡村休闲中心。 #p#分页标题#e#

由同质化较强的社区集合带动的RBD 

社区的核心是居民,再高档的建筑也需要居民的参与才能具有活力,才能体现社区的特色文化。由同一类型的居民和建筑集聚形成的社区,已从单纯的住宅小区,提升为具有特定文化、消费行为、景观形态的复合性主题社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RBD,具备特殊的核心吸引力。如大学城里的年轻人休闲商业区。 


       各种RBD类型的商业街区形态特征

 

 

(1)城市商业格局提升形成的RBD形态 

CBD叠加型与伴生型 

此类RBD,与CBD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如交通发达、土地价值高、人流量大、业态高档等特征。 

客源消费:客源组成较复杂,但均具有高消费、短时消费、时尚型消费、夜间消费强等特征。 

商业布局:一般以城市CBD中心及周边的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等为核心,以城市交通干道为轴线,配置餐饮、娱乐、特色商业等业态,与之共同组成城市里最高档的商业和娱乐业态的集合区域。  

业态特征:进驻业态时尚性最强、高端消费最多、规模较大,强调满足生活节奏快的较高收入人群的商业和休闲需求,是城市商业水平和休闲娱乐水平的高度代表。受城市土地的有限性制约,该类RBD的休闲娱乐业态以室内为主。 

大型购物中心型 

城市中心型SHOPPINGMAIL,与城市CBD发展关系密切,由此形成的RBD特征与“CBD叠加型与伴生型”有很多共同点。该类SHOPPINGMAIL大多因弥补城市发展空心化后的商业空缺而出现,目前在中国相对较少。城市周边型SHOPPINGMAIL在中国则较为普遍,以下只分析后者特征。 
客源消费:以本地顾客为主、消费层次丰富、消费时间较长(1-2天)、具有明显的无差别消费特征。 

商业布局:一般是由以超大体量的商业空间为核心,衍生出系列辅助商业空间。“规模化”和“一站式”决定其商业布局不太受周边传统商业影响,自成体系,但对交通条件的要求很高。 

业态特征:首先应该具有“中档为主”和“零售为主(50%以上)”的特征,才能满足吸引大量、多次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强调业态的丰富,娱乐、餐饮、休闲的比例均有合理配比,才能满足“家庭一站式综合消费体验”的要求。

特色购物街区型 

该类型RBD具有很浓厚的城市传统文化和商业特征沉淀。 

客源消费:以本地为主,通过商业升级和聚集,外地客源会逐渐增多;消费时间相对较短,大众消费较多、最能体现本地商业习性,购物娱乐性较强。 #p#分页标题#e#

商业布局:由于脱胎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受城市传统商业格局影响较大,在此沿袭下补充、改建和扩张,受周边区域性质和发展影响也较大。 

业态特征:本土化商业形态分布普遍,以零售业为主,大多存在规模小、类型多、大众型和无差别性等特征,根据城市商业文化而呈现不同主题化发展形态。由于地处城区内,虽业态丰富,但不严格强调一站式消费。 

(2)城市旅游提升促进形成的RBD 

旅游资源伴生型 

客源消费:凭借优势旅游资源,外地游客首先成为其启动的主力客群��消费能力强、盲目性强、数量大,季节性强、一次性消费明显。随着旅游方式提升和商业业态补充,本地消费逐渐增强,可适度弥补单一客群的缺陷。 

商业布局:旅游资源特性和区域旅游服务水平是影响其商业格局的两大因素。因此,该类RBD的商业首先是要满足旅游资源开发和运营的需要,然后满足游客旅游综合消费的需要,在二者基础上进行丰富、提升和优化。 

业态布局: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和“服务导向”。资源导向决定其具有较强的“主题化”特征和基础,服务导向决定其旅游服务业态的完整性,但并不强调城市商业形态完整。因此,占主导地位的是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型业态。在资源导向的影响下,这种RBD形态的商业业态最具有趣味性和游乐性。 

新游憩目的地型 

不同产业或商业形态,扩展所形成的新游憩目的地形式也是不同的,其延伸出的RBD形式也不同,但究其根本,也有一定规律可寻。 

客源消费:客源根据其基础产业或商业形态,呈现消费者特征和行为的高度同质化、极端化和规模化。 

商业布局:首先是以其基础产业或商业形式为主体,并在周围形成配套设施和衍生商业;其次,产业聚集性决定其商业和休闲先天就具有很强的主题性。 


       旅游策划和规划思路在城市RBD建设中的应用

 

 

(1)旅游吸引物与游憩方式设计 

旅游吸引物设计理念的应用 

从形成机制上可以看出,RBD的旅游吸引物系统不是独立的,内向的,而是和城市文化、城市商业、城市景观和资源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通过商业载体的主题化、趣味化等手法,可以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通过商业街区的建筑处理、业态重组等手法,可以将分散的商业积聚成吸引物,也可将分散的吸引物集合成核心吸引物;通过街区景观处理、城市文化具象、城市景观微缩等手法,可将城市其他景观文化等元素“借用”进RBD;通过城市节庆、商业节庆等活动的组织与梳理,并组织原住民参与,可以形成动态的、永不落幕的旅游休闲吸引物系统。 #p#分页标题#e#

商业形态的趣味化设计 

商业形态趣味化是丰富RBD游憩内容和吸引物的重要思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商品和店面本身即可整理成为永不重复的游憩系统��主要通过商品趣味化、服务趣味化、店面趣味化和商铺间的趣味互动得以实现,其设计方法需要运用商业流程解构、趣味点提炼和融合等方法。

商业配置的全程游憩化设计 

在RBD中,特别是大型购物中心型和旅游资源伴生型,具有很强的“一站式”消费特征,因此,需要运用旅游六要素思路,将商业形态进行分拆、重组进“吃住行游购娱”的流程中。以商业充实游憩环节,以游憩组织商业格局。  

商业形态的主题化理念 

主题化商业和主题休闲是层面较高、更有深度的商业休闲形态,在城市RBD中,以“文化特色商业街”和“专业聚集商业街”最具备主题化基础,通过混合消费的商业整合思路,运用主题提炼和渗透技术,主要运用于“特色购物商业街区型”、“旅游资源伴生型”和“新游憩目的地型”三种RBD中。 

商业形态的体验性与参与性设计 

无论是哪一种RBD形态,商业形态的体验性与参与性都是在RBD进程中得到提升和丰富,这不仅是城市旅游休闲升级的需要,也是商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突出特点,稳定顾客的必要手段。该类游憩产品的设计主要渗透进“商业展示”、“商业演出”、“商品体验”和“商业节庆”这几种商业行为中。 

商业行为的游乐化设计 

通过游憩产品的打造思路,将文化要素、趣味因子、商业特征进行打散、提炼和重组,可将单纯的“买卖行为”改造成为“无意识购物”和“游戏型消费”行为,通过此项改造,买卖就是娱乐、购物就是游戏,完全融为一体。 

(2)景观设计理念的应用 

不同的RBD形态,其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的配比是不同的,景观基础和性质也是不同的,微观店面景观要与宏观整体景观相互协调呼应。总结起来,城市RBD的景观首先是商业型景观,并可运用以下设计理念,因地制宜进行打造: 

情趣化商业景观 

RBD商业格局本身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无序组合容易使其显得混乱,致使购物过程疲倦而盲目。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商业文化、商业行为中的趣味点,运用游憩项目打造手法,可将RBD中的商业单位打造成为趣味性强的娱乐要素。 

情景化商业景观 

与情趣化不同,情景化手法旨在引导顾客进入一个浓厚的氛围,其基础思想还是游憩项目设计思路,但更加着重运用各种手段,让顾客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全面吸收信息。“情趣化”与“情景化”思路的综合运用,可将RBD设计成为一个真正的欢乐的“商业公园”。 #p#分页标题#e#

消费型景观 

“商业公园”的核心在于消费,RBD景观不能单纯就景造景,而应该以商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将各种服务、商品融入景观中,形成“所有的景观都可以消费,所有的消费都很好玩”的整体概念。 

公共空间设计理念 

RBD的公共空间包括了广场、游步道、休憩设施、小品等,其设计理念同时也应运用“情趣化”与“情景化”的手法,同时应该重视的是,公共空间是联通将RBD主题化脉络和商业脉络的重要配置,其设计更需要完善的细节。 

(3)旅游功能分区和游线设计理念的应用 

旅游功能分区与商业业态布局结合 

旅游功能分区与商业业态的布局是不同的,RBD的特殊形成机制,决定其规划必须结合二者的思路,比较而言,旅游功能分区相对宏观和完整一些,而商业业态的布局则更为微观和具体。 

旅游游线与商业人流动线结合 

RBD体量大、内涵丰富,完善的人流和交通线路设计,不仅是规划的要求,更能实际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增加衍生和附加消费。因此,在RBD的规划中,这两种线路的设计思路必须深度结合,同时满足商业和休闲旅游的双重要求。 


上一篇: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下一篇:休闲商务区(RBD)形成机制与商业街区休闲化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