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综合体落地策划
  • 温泉旅游主题化-中山项目
  • 水上游乐全季化
  • 景区升级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划公司)担纲中国首家地心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规划设计
  • 打造康养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项目)
旅游规划设计

把握黄金机遇期,以旅游助推新型城镇化

发布日期:2017-12-07
       编者按

原标题:

2012年11月,北京规划设计院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后,启动了"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模式"课题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未来5-10年内,依靠内需促进持续高速发展的新路径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课题组兴奋的发现,旅游的黄金机遇期已经来临!课题组希望旅游界跳出传统思维,用改革和创新的理念,融入主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本《报告纲要》已于2013年1月4日《中国旅游报》第3版刊载;系列报告摘要《旅游是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新型动力》、《泛旅游产业整合与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房地产开发》已于2013年1月7日在旅游报第21-24版连载;报告节选一《旅游综合体--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已于2013年1月9日在旅游报第15版刊载;报告节选二《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研究》已于2013年1月11日在旅游报第10版刊载,欢迎大家阅读。目前,报告系列研究成果已经做成专刊发布,详情请点击《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新型城镇化专刊。

策划《把握黄金机遇期,以旅游助推新型城镇化》专题

 

报告思路说明

依靠什么动力,才能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仅是党中央国务院考虑的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代表拉动内需综合架构的火车之头和整合之纲,已经开始聚集上上下下的目光。相信半年之内,将会成为指导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和驾驭工作的核心抓手。正如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文章的题目:《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飞机已经在跑道上了。

认为,中国在逐步丧失劳动力“人口红利”之时,又获得了巨大的消费“人口红利”。13亿人口中真正的中等收入市民的增长,将是世界发展的最大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架构,这将是中国未来5-1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这个核心主题,是一个火车头,成为带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纲举目张,行行业业都在这个网络之中。

旅游经济的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形成游客在异地规模消费,从而实现“消费搬运”的效应。将“市场”,而不是“产品”进行搬运,这是旅游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也带来了诸多其他产业无法实现的效应:(1)游客消费,形成了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经济链;(2)在旅游消费拉动下,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比如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历史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等)延伸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产品产业链,并逐步聚集形成产业集群;(3)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保护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这些旅游带来的既得利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中最强调的新内涵;(4)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房地产及休闲度假房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p#分页标题#e#

我们的结论是:旅游产业,依托“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这六要素,具备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旅游在区域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优势地位,决定了在未来的5-10年内,旅游将会成为未来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中国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度增长最大的动力源之一。我们的责任,就是运用新理念,把握时代机遇,跳出传统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因此,全面开展了“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这一课题,希望站在面向未来,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高度上,结合理论,总结实证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旅游引导区域综合开发,特别是引导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与业界共享。

 

       中国经济:困境下的发展新路

 

金融危机后,在国际经济低迷不振、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经济周期性减速等问题相互交织下,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困难,特别是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进入相对低速区域。靠什么来继续保持7%-1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率呢?实现社会经济结构全面转型,从出口和基建带动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内需带动下的持续增长,是各方人士的共识。

十八大后,李克强副总理提出“改革红利”,系统的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依靠结构调整带动速度提升的核心理念。同时李克强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过去规模化或者粗放的追求量的城镇化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大量的农民进城,脱离了农村,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社会,权益还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未转化为真正的市民,也因此造成了储蓄与消费的不平衡,大大降低了正常的消费;而大城市的摊大饼式扩张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公共资源不平衡、环境破坏、生活幸福感下降等一系列“城市病”。我们需要的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协调;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公平充足的城镇化。

靠什么来实现这四个协调发展呢?认为,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型城镇化是内需引领高速发展的主导结构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有专家从动力机制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有专家从理念上认为:新型特色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其模式是以新型产业化为核心动力。新华社提出新型城镇化,必须有产业支撑。#p#分页标题#e#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城镇化质量方面出发,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通过以上各种新型城镇化的解读可知:新型城镇化,就是把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与解决过去城镇化出现的问题的纠偏方案结合起来,推进更加公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市民化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市民化”速度相对较慢,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 .5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70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好“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城乡统筹问题:快速城镇化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就地城镇化问题:城镇化不是“摊大饼”,而是一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更加合理。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产业选择

 

认为,中国在逐步丧失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之时,又获得了巨大的消费 “人口红利”。13亿人口中真正的中等收入市民的增长,将是世界发展的最大动力,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比例越来越大的消费蛋糕。我们所说的旅游消费,不仅仅是游客在传统观光休闲度假过程中的直接消费支出,还包括农产品、艺术品、收藏品、文化纪念品等购物消费,文化体验、娱乐活动、运动康体、养生理疗、养老服务、会展培训、祈福修学等服务消费。人们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旅行的复合消费方式。#p#分页标题#e#

消费带动的为消费实现而形成的产业链,由此建立起产业延伸的扩展,这是旅游引擎效应最直接的作用。我们将这一带动形成的产业群体,称为泛旅游产业群。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泛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区域综合发展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对于无资源无工业优势的西部及欠发达区域,带动效应非常显著。

城镇化的过程,有自身的逻辑。无论是工业化带动、高科技带动、服务产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带动等等,从产业发展,人口聚集,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成,公共服务配套,都依托于经济发展,形成于建设开发,成长于社会服务,优化于持续提升。

但无论从城镇化率的数据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量升级,城镇化本身,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旅游,正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我们先从城镇化的过程,来看看今天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局。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第一基础,农民不从事农业后,需转移到其他更高收入的产业中。非农业人口的聚集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二基础,而有人口的集聚,必然会有住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的需求。进一步,新的人口聚集需要社会保障与福利,需要共享社会的公共资源。因此,新型城镇化在解决人口聚集和基础设施之后,必须要解决好市民化问题,使进城的农民和外来工作的产业人口及其家属,能够与本地人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能够获得教育医疗和就业的平等机会;中国发展中的生态环保问题极大,这与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产业发展及以工业和住宅开发为主要依托的城镇化模式有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下的工业化,难度大幅提升,中国必须在产业结构上寻找升级之路,同时,必须付出生态治理的代价。

选择什么产业进行发展,如何在治理生态环境中选择带动性产业,这是新型城镇化面对的最大难题。面对中国已经形成的城市病,面对农民工向工业城市、大型城市超规模聚集,城市不“摊大饼”,而是要进入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田园城市、休闲养生城市的幸福城镇模式,我们靠什么来支撑?美丽是需要付出的,有没有经济上良性循环的美丽产业药方?要推动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更加合理,要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区域平衡与协调城镇体系生长,应该怎样进行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与运营?

一句话,城镇化率在数量上的提高,需要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措施,城镇化在质量上的提升,包括城镇化如何能结合农民与移民就业方式的转变、保证居民收入的较大增加、保证社会福利与保障的适时到位,从而在现有的城镇化基础上,高效率的推动内需的大幅度提升,就是今天城镇化面对的困难局面。#p#分页标题#e#

 

       旅游产业的带动模式及其效应分析

 

三大动力效应

1、直接消费动力

旅游的“动力效应”,来源于“搬运市场”的客观能力。通过搬运,游客产生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带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而整个旅游目的地形成消费经济链及相关产业的聚集,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产业发展动力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另据联合国统计署的具体测定:旅游业拉动的相关行业达110个。

3、城镇化动力

产业转型、土地财政及旅游房地产的商业利益结合,推升了旅游开发的新浪潮,使其突破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全面结合,走向了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旅游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反应了这一现象。这几年,各地旅游项目十分热门,投资总额不断放出卫星,几百亿、上千亿元人民币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令人侧目。实际上,这些投资都是旅游带动的产业与城镇化投资的总和。

四大价值效应

1、附加价值效应

一方面,旅游将消费者带来了原产地,使得产品的销售直接面向市场,省略了中间流通环节上的费用,能够按照市场终端价卖出,从而获得了比批发价出售更高的价值,我们称这一部分价值为终端消费带来的价值提升。另一方面,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使得产品的最终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我们将高出的这部分价值称作体验性消费带来的附加价值提升。

2、品牌价值效应

旅游的品牌效应,基本上反应为对城市品牌的宣传与提升作用。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

3、生态价值效应

旅游就是一个审美活动,想要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提升环境,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外,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4、幸福价值效应

2009年末,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2年,广东省在全国首个发布《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并把“休闲旅游”纳入八大幸福导向型产业之一。#p#分页标题#e#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实现“新”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和其他城镇化不一样。区别之前的工业化引导的城镇化,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消费产业带动即内需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旅游引导的城镇化是以旅游搬运为前提,游客聚集为基础,游客消费为支撑延伸出来的一种城镇化。由于游客聚集形成了消费聚集,促使旅游区农民工转化成服务人员或者是农业兼服务业、农业兼加工业人员等多重产业身份的转型及收益能力提高。

其次,是无污染的城镇化,从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以工业依托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以重工业为依托的城镇化已经需要付出极大的环境成本,很难再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高效动力。旅游业是低污染、低能耗、关联度高、拉动性强的综合产业。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

再次,是就地城镇化。旅游景区一般在乡村,它的集散不一定直接依托于城市核心,有的依托于中心城镇,有的依托于小城镇,有的依托于村落。因此,在什么地方进行聚集和集散,那个地方就形成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农民身份转换成高收益非农业人员。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下人员的聚集,从而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六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了产业依托的城镇化基础,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需求和消费的集中化,形成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及社会体系完善等等,由此形成了就地城镇化。

第四,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旅游是“搬运”,它通过搬运游客,搬运消费能力,形成消费聚集、人群聚集、产业聚集,从而形成土地集中、促使农民从第一产业解放,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生产,由此带来收益能力提高,农民身份的转变。旅游产业开发大幅度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与城镇化一起形成建设发展,成本降低了,而城镇面貌美丽了,且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此为基础,城乡基于美丽产业获得统筹发展。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层提升与建设上进行细分研究,提出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旅游城镇化建设四种模式”,以及“新型旅游城镇体系七大结构”。#p#分页标题#e#

旅游城镇化建设四种模式

1、城市旅游化模式

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包括超大型、大型及中型城市,本身就是客源地也是目的地,通过旅游吸引力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品牌与城市产业空间,特别是休闲发展。文化休闲街区、休闲商业综合体、RBD、都市休闲聚落、主题公园、创意产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业态发展,都能大大促推城镇化率及城市品质。环城游憩带,是新型城镇化最快最好最有效率的区域。

2、旅游城镇建设模式

对于小型地级市、县级的中心镇、建制镇,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可以走特色化的旅游城镇化之路,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镇化模式。

拥有4A、5A景区以上旅游吸引核的城镇,可以作为景区的集散中心来打造,形成旅游城镇化顺理成章。对于一些没有这么强劲的吸引核的小城镇可以依托气候、景色、地质、民俗文化等资源,通过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形成特色城镇,实现创新升级。

3、旅游综合体模式

这是一种旅游引导的就地城镇化,是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非建制城镇化模式:基于我国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旅游休闲为基础导向,以相关产业为支撑,以休闲地产、商业配套为延伸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广大适宜区域实施“就地城镇化”的主流模式之一。

4、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

这也是旅游引导的就地城镇化的模式之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社区发展。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由城市体系和村镇体系构成。城市体系,按其现代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村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集镇和建制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传统的城镇体系包括大中小城市、连接城市与一般村镇的中心镇、建制镇以及村庄。

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形成了城镇向田园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批非建制城镇化结构发展起来,以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区为依托,形成了新型的、更加完善的城镇化体系:

1、旅游中心城市#p#分页标题#e#

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与环境的改善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客源地,大多数中心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中型旅游城市以明显的旅游聚集作用为特征,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多功能性,内部居民的出游力与休闲需求较强,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大中型城市对外输出旅游者、消费者,凭借其休闲、娱乐、度假、居住等需要,形成泛旅游产业支撑,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另一方面,大中型城市的多种功能及配套设施,能够吸收外地游客,形成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中,通过商务游憩区(RBD),休闲商务、会展区,休闲商街的建设,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载体,具有生态性、景观性、休闲性等特点,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城市公园、郊野休闲公园、主题游园,既是为市民服务的重要公共设施,也承担表现城市文化,增强旅游者体验的双重功能,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公园,正处于改造升级以及功能提升的转化阶段。

2、旅游卫星城

卫星城和中心镇是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密切处于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城市。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给城市体系中的卫星城及中心镇发展带来机遇。大城市的居民出游份额比例最高,由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旅游主题的休闲卫星城及中心镇成为大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休闲旅游的第一选择。

3、旅游小城

依托于县级城市的中心镇,形成旅游休闲小城的基础非常好,多年来,县域旅游发展,塑造了一批旅游小城、休闲小城,比如丽江、武夷山市等等,都是旅游目的地经典小城。

4、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的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实现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旅游小镇

5、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的土地综合开发形式。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重要功能构建,整体形成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这种模式是非建制型城镇化,但属于城市架构的重要方面。

6、旅游区

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周边原本是自然景观的地方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居住的农民变成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旅游进一步开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等城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聚集,从而形成了旅游区城镇化。#p#分页标题#e#

7、旅游新农村社区

新农村社区以及大城市郊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村庄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以此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

(本文已于2013年1月4日在《中国旅游报》第3版发布)

“研究报告”系列成果,请继续阅读:

报告摘要一:旅游是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新型动力

报告摘要二:泛旅游产业整合与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报告摘要三: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报告摘要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房地产开发

报告节选一:旅游综合体--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

报告节选二: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研究

报告节选三:城市旅游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报告节选四:泛旅游产业整合发展

报告节选五:旅游业态模式探索

报告节选六:旅游小城镇--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上一篇: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及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下一篇:文化旅游开发的十种类型及两大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