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综合体落地策划
  • 温泉旅游主题化-中山项目
  • 水上游乐全季化
  • 景区升级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划公司)担纲中国首家地心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规划设计
  • 打造康养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项目)
旅游规划设计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

发布日期:2017-06-22
       前言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但不同于西方在完成工业化后提出“生态文明”,我国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提出的,因此鉴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尤其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关注生态产业的结构、组织和运营。本文就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概况、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生态城市规划路径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为中国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态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使得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就遵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宜居理念,但对现代“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1998年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中国深圳召开,从此生态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尤其是2007年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和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后,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和目标。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研究,2012 年初,我国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已增加到 272个,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生态城市成为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是中国对生态城市的有关概念、内涵及规划技术手段等尚未达成共识,还未形成统一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示范指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生态城市认识不足,概念化严重

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国内不同学科都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生态新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目标和理念,但各级政府在规划时都将其概念化,路径单一且理想化,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很难落地实施,很多生态城市项目最终成为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

2、缺少一个统一、权威的规划指导体系#p#分页标题#e#

国内对生态城市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后相继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生态城市发展指标。如2001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等5项146个要素层指标。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大项,22个控制指标。2005年建设部颁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3项共19个指标。201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用地规模、绿色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评价体系。

除了国家层面提出生态城市标准外,近年来天津、上海、深圳、贵阳、扬州、合肥、厦门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进行了各自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其中贵阳从宜居城乡、生态经济、友好自然、和谐社会、生态文化、文明制度六方面入手,提出贵阳市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45项指标和检测方法。

如何提出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完整性、权威性的生态新城指标体系来指导中国生态新城建设是中国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

3、重生态技术发展、轻生态文化等人文关怀

通过对国内现有的一些生态城市案例分析研究,认为大部分生态城市更加注重从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技术出发建设生态新城;缺乏对生态城市内涵理解以及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城市实际发展需求;欠缺对地域文化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综合考虑。因此建设后的新城违背了生态、和谐的要求,导致很多项目中途夭折或建成后举步维艰。

4、建设成本大于综合效益,城市可持续发展差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生态新城的建设都追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更多城市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地,建设成本缺乏控制,更有甚者缺乏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相关效益的评估,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营和发展效果。

未来中国生态新城的建设走向虽然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被全球认可,结合国内已经建设的生态城市案例,认为我国生态城市是的规划应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指标体系为目标、以生态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制度体系为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议

 

 

#p#分页标题#e#

1、增强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解读,避免概念化

我们认为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城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利用、物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区域。是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自然生态化: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合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城乡一体。

(2)经济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水平,建立发达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3)社会生态化:生态城市有较高的教育、科技、文化水平,倡导生态价值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基于生态本底,建立符合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生态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非常广泛,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比较巨大。同时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每个区域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应该在规划初期,建立一套符合区域发展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该体系应基于城市的生态本底基础之上,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定位来确定。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各种路径引导城市建设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

3、以切实可行的生态技术为支撑,实现城市生态技术的可复制性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应该在遵循能推广、能复制、低成本、高效益原则下,面向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的适用新技术及产品。全国不同地域的试点示范生态城市,在建设中所形成的绿色建筑、新能源使用、绿色交通、循环产业、生态环境、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推广实施,形成示范基地,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4、以生态文化为特色,增强城市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以生态技术为特色的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更能体现其特色;因此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标志,以增强城市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5、建立生态城市制度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体系,因此需从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上等方面进行完善。生态城市应当建立一套包含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激励、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让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p#分页标题#e#

大力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应对和化解资源及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也是在全球新一轮生态革命中谋求一席之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机遇。尽管,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之路还存在很多复杂问题和困难,但责任、挑战和机遇已经使得生态城市成为中国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唯一方向,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坚定不移的推动城市朝着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剧而产生的,经历了认识逐步深化、解决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到全面建设生态城市三个阶段。对此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轨迹。详见《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大事记》


上一篇:绿色生态城区

下一篇:世界生态城市规划案例研究